查看原文
其他

凝视下的幻境与真实 - 今敏 Satoshi Kon

Maruko.Lin MarukoStudio 2019-12-01




Satoshi Kon - Master of Making Dreams

今     敏      -      造     梦     大     师



Kon Satoshi @ Jason Gray


今敏(Satoshi Kon,1963年10月12日-2010年8月24日)是日本动画导演、动画师和漫画家,出生于北海道札幌市,自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形研究科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后,先是以漫画家的身分出道。今敏早期主要跟随大友克洋的工作团队,曾因而担任过电影的共同编剧,同时开始接触动画工作。除了和大友克洋有著密切交流外,他在1993年时曾与押井守合作制作《机动警察Patlabor 2 the Movie》。今敏在参与多部动漫作品的制作后,決定由其指导动画电影,并交由MADHOUSE负责动画制作。


1997年今敏发表他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作品《蓝色恐惧》,在这部惊悚片中他选择以极为写实的风格传达故事內容。透过处理日本偶像文化的题材,今敏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以及人們內心的反思,这对当时刚接触日本动画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冲击。之后,他以不属于任何动画公司的独立导演身份,分別在1998年发表《未麻的部屋》、2002年发表《千年女优》、2003年发表《东京教父》等重要代表作,而这些作品都由MADHOUSE制作。另外今敏还指导电视系列动画《妄想代理人》,在作品中他以「鳄渊良宏」作為自己的笔名。随后今敏发表自己完成的最后一部动画电影《盗梦侦探》,这部电影也让他在国际影坛得到广泛认可。


今敏的多部作品中尽管处理不同的题材,不过都有个性鲜明且贴近真实生活的人物、角色精神层面的探讨描写、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暧昧关系等元素,这让他成为具有独创风格的日本电影导演,并且屡次获得国际大奖。除动画制作工作外,今敏还协助创立了日本动画从业者协会,希望能借此改良日本年轻动画制作者的工作环境。





Perfect Blue - Illusion & Reality

未     麻     的     部     屋      -      虚     幻     与     真     实


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精神的分裂、内心的抗争,今敏设计了人物的镜中像作为影片中重要的造型元素。


戴锦华在《电影批判》中指出:“在某些电影场景中,人物与其镜中像两相映照,可以借重种种关于镜像的隐喻,构成虚与实、真与伪、真实与谎言的表达,构成关于人物某种内心状况:诸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独感,某种内在冲突,乃至精神分裂症的视觉呈现,构成某种直面或拒绝直面的自我的表达。它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电影构图方式,也可以进而发展为影片的叙事与意义结构,成为心理剧的重要元素和手段。”可见,镜中像作为影片造型元素出现时,往往带有浓烈的隐喻和象征意味,有助于表达剧中人物的孤独,人格分裂与自我抗争。著名导演陈凯歌就是个中高手,在他的《霸王别姬》中,就屡次通过程蝶衣与镜中像的对视映照出他内心的孤独、迷茫。《梅兰芳》亦是如此。比如十三燕第二场戏败给梅兰芳后,马三以赔钱作为威胁不许他再比第三场,十三燕不听费二爷的劝告,气走了骄横跋扈的马三,这一段落的场景中有一个重要的造型元素——镜子,三个人物种只有十三燕被安排成与自己的镜像相对的状态,在马三与费二爷走后,画面中只剩下十三燕和他在对面屏风种表情凝重的镜像,两相映照,显示出其在巨大的压力下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今敏也尤其偏爱镜中像的运用。在《未麻的部屋》中,他频繁地借用“镜中像”来表现主人公雾越未麻和杀人者留美的人格失衡与分裂。其中,为了表现未麻在转型为演员过程中自我的抗争与重新建构,未麻与镜像中的自己相对的镜头共出现21次之多。影片开头,未麻对着列车窗户上映照出的镜像陶醉地哼唱着自己的歌曲,已表明未麻在潜意识里是热爱歌手职业、不愿意转型为电视演员的,而现实的压力让她压抑了本我的愿望,那个记载自己一举一动的网站和接连出现的伤害事件终于让未麻的人格开始失衡。此后,电脑的显示器上,公司的玻璃上,汽车的车窗上,家中的镜子上,未麻潜意识中的另一个自己不断出来讥讽和挑衅,让她承受着人格分裂的痛苦。影片末尾的追杀场面中,在墙面玻璃的映射下,两个未麻在架桥上狂奔,则蕴含着未麻内心的两个自己——虚拟的未麻和作为演员的未麻在进行生存竞争的意味。



Mima in Perfect Blue


在《未麻的部屋》开篇,主人公未麻在轻轨上,整个场景只设置未麻在玻璃上的倒影,这种手法本身给观众带来了难以言明的虚幻感,且在造成场景层次的同时强调出场景的核心人物,将场景中内容的重量对比出来,同时暗示了镜子的特殊作用。



The Other Mima in Perfect Blue


片中第一次出现的镜中像未麻的场景,突然出现的镜头携带稍许的惊悚打断了影片之前的节奏,暗示未麻分裂人格的出现。“切”的手法让剧情随着未麻的心理展开新的篇章,也是之后未麻分裂人格愈演愈烈的开端。




未麻的镜中像出现在卧室的镜子和电脑屏幕上,开始与未麻本身对话且动作完全不相关,推动未麻对于自己从事的拍摄的内心抗争愈演愈烈。





出乎意料的是,真正人格分裂是未麻的助手留美,她将偶像歌手未麻指认为理想中的自我,因痛恨“自己”转型为演员而导演了一幕幕血案,将电视剧编剧、写真集摄影师、事务所所长一一杀害。影片最后,医院里的留美和镜中的偶像歌手深情地对望着。与其他动物对自己的镜像不屑一顾不同,人类是某种镜恋动物。拉康关于人与镜像的精神分析为我们解读电影中镜中像的深层内涵提供了帮助。他在其“镜像”理论的论述中指出:“镜前的孩子从将自己的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到指认出那正是自己的过程,包含了双重误识于其中:当他把自己的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时,是将‘自我’指认为‘他者’;而当他将镜中像指认为自己时,他却将光影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迷恋。”人类从无法辨识自己的镜像到迷恋自己的镜像的过程被拉康称之为“镜像阶段”,它是主体的形成过程。“所谓‘主体’,是某种或可称之为‘他/我’或‘我/他’的建构性存在。主体建构过程正是把自我想象为他人,把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片中的留美是一个始终生活在“他者”镜像中的人,她把未麻幻化成自己的镜像——终其一生追逐和渴望到达的理想自我。这种心理机制是偶像崇拜产生的深层原因,它使留美厌恶自己的现实存在,最终走向自我的覆灭。未麻则历经劫难战胜了自己的镜像,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未麻摘下墨镜,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可是真的哦。”至此,一个“我”中有“他”、“他”中有“我”的主体得以确立。








Interview of Satoshi Kon

今     敏     的     访     谈     -     解     读


关于“角色” - Satoshi Kon


那是拉丁文,原本是拉丁文。英文叫person,personality。这个字是从persona过来的,语源是persona。也就是除了有面具的意思外,还有从中流露出的个性与人格。想要强调这些意思,也就是要告诉观众,perfert blue这部电影,故事是在描述关于人所戴的面具,将这种复杂的意涵,透过这给小孩看的特摄片传达。虽然这么做没什么意义,不过,我在制作时的确有这个想法。被这几位战士打倒的角色叫king bug,这个名字是从bug(程式错误)来的,意思是程式错误之王,也就是说他们的战斗,是为了维护网路的和平与秩序。也就是说,活在闪光灯下的主角,因为错误的出现,即恶劣的歌迷,因为不正常的歌迷害得主角的人格产生许多错误,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涵。但是,观众当然看不出来吧。不过只要抱着这样的想法下去拍,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我都能自信满满的回答,毕竟导演会被问很多问题,像是某一幕有什么意义之类的。当被工作人员这么问时,因为制作动画是很辛苦的事,当我刻意挑这么难的表现手法时,就可以告诉他们我的意图,这是为了不让自己没话可说。不过我现在想到的是假借占星术乱掰的人(笑)。但我在制作时心里真的有这些盘算。



关于“意图” - Satoshi Kon:

动画这种表现方式,如果不画就不会有东西,如果是真人电影有时候还会不小心拍到一些东西,导演当然是抱着某些意图在拍的,但是,就算是抱着什么意图,例如朝天空拍的时候,总不能说云的形状也是导演的意图吧。动画的话就全部都是了,没有意图的东西就不会出现,虽然会有些没处理好的画,也会有搞砸的地方,基本上都必须刻意去画出来,没有的话根本没办法画。
刚开始只能算是不小心画了出来,等到积累了一些经验,才发现所有表现都必须要有想法才行,才能渐渐画出严谨的画。


关于 “Rape戏” - Satoshi Kon:


(两人看屏幕上放映的画面)讲师:(指着这场戏开始时未麻坐在地上的画面)这里虽然也是想表达出她害臊的姿势,必须是封闭的姿势。一开始要封闭,总不能遮都不遮等开演吧,像这样遮住的姿势被渐渐打开是很重要的,我在她的姿势上也下了功夫。(转向女助手)很难接话吗?这部分就由我一个人来说吧。根据我实际上问到的结果,听说要拍这种戏时,参观的人真的会变多,里面有几个镜头就是要表现出参观的人比平常多,就连跟拍戏无关的人也到现场了。实际上似乎有这种情形,这种戏当然会有人想去看。这时候一定会有人看不下去(指未麻的经纪人留美),而且只要一NG就得重来,其实我一直在想,我怎么可以做这种事呢?但是在这一幕里,实际上,虽然她被强暴了,但这其实只是工作。但因为身边的人也有考虑到她的心情,所以她不想给大家带来困扰。对方那种体贴的表现(指戏里强暴她的观众),反而让她更痛苦,对她越温柔,反而让她越难过,心里会有这种矛盾。很明显的,这一幕我画得很开心(指被强暴一幕),其实我在分镜表上画了更多。也有人说我只是因为个人喜好而做出这一幕,但是这里最重要的,是透过让未麻挑战这种戏,表示身为偶像的未麻即将死去,也就是偶像的她要死了。所以这里跳脱衣舞时的服装之所以跟CHAM的服装很像,都是因为想强调身为偶像的她要被杀了,所以才让她穿上那种暴露的衣服,这部分是我想的,设定也是我画的,虽然有人骂我这套衣服太下流了。

(调到观众扭动屁股抽插未麻的画面)这个部分男人一直在扭动屁股,这里也是我刻意设计的一幕。虽然我没有在映伦(审查单位?)工作过,像这样在同一个镜头里是不可以做出扭动屁股的动作,其实我也是听说的,如果只扭动两次的话就没关系。(笑)听说要是超过3次就不行了,我原本以为是开玩笑的,也就是说,这种很明显的行为,如果画出扭动屁股的动作就是不行的,听说一次的话好像没关系。(又笑)那个...一次的话也太短了,现在不是谈这个的时候。(笑)perfect blue里用了很多低级的要素,我觉得只被归类成15R已经算是手下留情了,我本来以为归类成限制级也不意外,所以只要15岁以上就可以看。就这点来说,审查的人似乎把这当作是很正经的电影,有几个地方,两三个吧我记得,审查单位说只要修改那些部分就可以变成普遍级,其中非修掉不可的部分就是刚才扭动屁股的动作。顺带一提,最后修改了那部分原画的是我,其实都是我的错,只扭动一次,不对,两次的话就不会有事了。这里也以短暂的画面和光线来表现出未麻意识渐渐模糊,这就是刚才提到的侵入未麻的主观以这种形式来表现,以前光鲜亮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麻在化妆间的一幕,她这时候的服装是黑色系的,这时候必须是穿丧服才行,代表偶像已死,再加上她为死者祈求冥福的姿势,这就是这里要表达的。这种地方,我都是很有自信画出来的,就算是没什么动作的一幕。




未麻拍完戏坐进车里一幕。未麻其实觉得很累,也很后悔,但她还是故意装出开朗的样子,真是体贴的女孩。这位叫田所的大叔也一样,其实他人蛮好的,他在这里好像想说些什么,本来想道歉的,但是看到未麻故作开朗,知道未麻不想让他担心,所以那句抱歉也就说不出口了。

拖着疲惫身躯的未麻回家后,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热带鱼死了。之后未麻把房间弄乱,这部作品里描写的房间,就代表那个角色本身。内心层面。所以这里代表她的心情非常混乱,而且想要自暴自弃,这就是这一幕的意涵。之后她痛哭了一场,在这场痛哭之后,她听见了虚拟未麻的声音,在电脑银幕上看到了对方。虚拟的未麻很惹人厌吧。鱼缸里剩下的两条热带鱼,重点在于为什么是两条鱼,这个意思是未麻体内的两条热带鱼,代表两个未麻,虚拟未麻和想要在演员之路上努力的未麻。这里本来是要让这两条鱼互相追逐,如果这么做的话,就可以清楚表现出那层涵义,也就是心中的两个未麻要进行所谓的生存竞争。



关于“被致敬” - Satoshi Kon:


那是由达伦诺夫斯基执导的,他的出道作是《π》,我记得《梦之安魂曲》是他第二部作品,他曾说过想要把perfect blue拍成真人电影,他是美国人,他好像很中意这部作品,他为了宣传《梦之安魂曲》来日本时我们见过了面,有人邀请我们对谈。在那之前我当然也看了《梦之安魂曲》。而这一幕,用俯瞰视角拍摄未麻把脸埋进水里的样子,感觉快要窒息了,她把脸泡在水里,然后憋不住了大骂一声“混蛋”。在《梦之安魂曲》里出现了和这两个镜头完全一样的角度和姿势,俯瞰视角,泡在水里,被《梦之安魂曲》拿去用了。我向他本人确认了这件事,结果他说这是为了致敬,为了向我致敬。在《梦之安魂曲》里面,把脸埋在水里的就是珍妮佛康纳利,是她演的,按照我画的分镜演的。(笑)顺便提一下,去年我和珍妮佛康纳利坐了同一班飞机,对方是坐头等舱,我和家人坐在经济舱,对方比我们先下飞机。

这根本是抄袭吧。(笑)我问了他本人,结果他说那都是为了向我致敬。我学起来了,我以后不说“引用”了,全部改成说“致敬”。

Perfect Blue & Black Swan





Paprika - Something about Dreamland

盗     梦     侦      探      -      关     于     梦     境



Paprika的概念抽象海报


梦境有多真实?这是Satoshi Kon的动画电影《盗梦侦探》(《红辣椒》)提出的问题。红辣椒探索技术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索红辣椒和其他Satoshi Kon电影的技术主题,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信息,现实和梦想具有相似的本质,我们对它们的看法可以通过技术改变。红辣椒对技术持乐观态度,但警告我们要负责任地使用它,以免损害我们的生活。



The Best Scene Reality and Dream Changing by Mirror


电影中的焦点对象是一种称为DC Mini的设备,由精神病学研究人员设计,用于观察患者的梦境。DC Mini设备非常有前途,电影展示了它的用途和危险。 DC Mini是精神病研究中心研究人员Tokita(时田)博士的革命性创造。此外,参与项目的还有严肃的年轻女性科学家千叶博士和科长矮胖博士,该装置尚未获得公众的批准,因此医生无法将其用于治疗。他们本也不该使用这种能力进入他人梦境,这是一个未经测试的新功能。然而,千叶博士已经开始秘密地开始通过“红辣椒”这个角色来对待一些关系亲密的熟人(包括Tokita博士),这是她冷漠和保守自我的对立面 - 更有活力,无忧无虑的另一个自我Paprika。


不幸的是,由于该设备的不完整性,恐怖分子窃取并利用它将恶意的梦境植入清醒状态下的人们的潜意识中。直到影片最后才发现,研究机构的主席是恐怖分子。他的动机是通过玷污DC Mini的声誉来“维护梦境世界”。由于在设备使用中的权限,他在梦境世界中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双腿残疾的他籍此不需行走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现梦境中的自我“完美” ”。很多人会觉得很难接受梦境和现实可以结合,《盗梦侦探》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展示。


“梦”这个词可能意味着目标或愿望,这个文字游戏被红辣椒利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随着私人愿望开始融入梦境中,Tokita博士谈到DC Mini本身就是一个集体梦想,因为这是他自己和他的助手以及“整个开发团队梦想”的集合。这部电影其实是“多个梦想的交叉创造了更多的梦想”。接受这个信息很容易,因为它是根据我们所有人的经验进行的。我们很少有人会把我们的梦想称为虚幻或幻想,但是我们的目标不是实物,除非我们向他们描述目标,否则没有其他人知道任何这些目标。这与梦境的性质一致。





红辣椒将互联网与梦境进行比较。虽然我们通常认为互联网是真实的,我们的梦境是幻想,但本质上都是我们想象的产物,它们存在于我们的肉体之外。当一个患有经常性噩梦的病人侦探Konakawaradioclub.jp网站上看到红辣椒而感到惊讶时,红辣椒问他:你不觉得互联网和梦想是非常相似的吗?她的论点是正确的。在互联网上,就像在我们的梦中一样,我们体验到匿名,我们有机会创造我们自己的现实。就像在梦中一样,我们有机会摆脱时间,空间和肉体的限制。像红辣椒所说,互联网和梦境都是表达人类被压抑的欲望的手段。




在前面的两个例子中,很容易看出现实、梦境和互联网之间的联系。梦境和互联网无疑都是现实的一部分,都是我们日常经常遇到的事情,尽管夜间梦境不是每天都发生,但它们仍然是现实的一部分。同时,现实又是梦想和互联网的一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基于我们的真实经历,互联网也是如此。此外,心理学家发现,夜间梦境可以成为我们的大脑理解我们最近的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方式,进一步显示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需要探索SatoshiKon的其他作品以及他如何使用凝视。根据凝视理论,媒体通常是为男性观众创作的,这些男性观众共同形成凝视。《未麻的部屋》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窗口,通过它来说明Satoshi Kon使用的凝视理论。在这部关于一位年轻女性从流行歌手到女演员过渡的电影中,凝视用于探索角色的身份。我们的主角Mima受到她的粉丝们的消极反应以及她以前身份的幻影的折磨。这种持续不断的社会目光加上看到似乎是她自己的替代版本的压力,使她开始失去理智。苏珊娜·皮尔在她对Perfect Blue的分析中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电影开头附近的场景中,主角看到她在火车窗口中的倒影。根据纳皮尔的说法,这表明即使是这种'真实'的身份也容易受到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其他人的注视。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身份的这一事实很有趣,这个观点与Paprika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如前所述,千叶博士总是以“红辣椒”的身份给患者治疗。在梦和现实开始融合的时候,这是真实的,在这一点上,她被视为自己在梦中。由于我们的头脑创造了梦境,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她现在在梦中对自己本身的角色定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受到他人“凝视”的影响。当我们从梦想走向现实时,我们看到了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凝视。在梦中,我们拥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宇宙,只有在我们的心中才能看到。愿望同样是自我创造的,但它们很容易被“被分享”的人所改变。在互联网上,我们仍然是半匿名的,这是我们在那里表现不同的原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能看到。红辣椒通过合并每个人的梦想跨越了这些界限。既然所有的梦境都是公开的,就不可能知道现实和梦境在哪里发生。



Reality and Dream Changing by Screen

Reality and Dream Changing by Mirror



Dreaming Theater


Scene Changing in Paprika


虽然这解释了红辣椒的梦境大混杂,但《红辣椒》本身对于技术的探讨并不充分。《未麻的部屋》主角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荧幕性格和本体性格分裂的演员。在《红辣椒》中,人物性格通过潜入电视机和摄像机镜头而从现实中逃脱。这两部的内容实际上是互补的,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探讨。 Satoshi Ko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在日本,不仅是儿童,20和30岁的成年人也会选择动画和漫画作为摆脱他们真实生活的手段。”这是象征性的通过电视逃脱。今敏坚持反对现代人对“赛博时代”技术的沉溺,但是并不反对技术本身。


这个观点是日本人普遍的观点,红辣椒这个人物对DC Mini的可能性持乐观态度,它总是被描绘成一个精巧,设计优雅的仪器。在电影结束时,它似乎将被批准使用,尽管限制未经授权的使用。这仅是红辣椒这个人物的态度,也代表了今敏的态度,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生活,梦境和作品负责。电影中经常提到梦境是神圣的,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在《红辣椒》的最后,今敏在场景中用类似陈列的方式对自己的作品序列进行了展示,我想,这也许是他完成自己思想表达的一个历程展示,只可惜,天妒英才。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克里斯蒂安•麦茨 等.凝视的快感: 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吴琼,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 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 MarukoStudio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